•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病知识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靶向治疗迎来希望的春天!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靶向治疗迎来希望的春天!
作者:问问风湿     时间:2019-2-13 13:19:00     浏览次数:423 次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靶向治疗迎来希望的春天!

 问问风湿 问问风湿APP
 

编者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自身免疫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其药物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也很显著。而围绕B细胞、T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开展的生物靶向治疗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打开了SLE治疗的新大门,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在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时,特别关注到赵义和栗占国教授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讨论SLE生物靶向治疗的文章,颇受启发,遂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众所周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难治性或耐药性病例仍是SLE治疗中的难题。SLE的发病涉及多重免疫环节,有效阻止免疫性炎症的进展是治疗的关键。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等炎性关节病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推动了生物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尤其是近10年来,针对SLE患者B细胞、T细胞及细胞因子等免疫关键环节的靶向治疗不断取得进展,部分治疗药物已用于临床,并有多种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SLE的生物靶向治疗时代已经到来。一起来看看SLE生物靶向治疗的现状及前景未来。


 

生物靶向药物治疗SLE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SLE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B细胞、T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均起了重要作用,因此,针对SLE发病不同环节的靶向治疗应运而生。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针对B细胞靶向治疗的研究最多。贝利木单抗已于2011年获 FDA/EMA 正式批准,成为近50年来首个获批用于SLE治疗的药物。抗CD20单抗虽然其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不理想,但在超适应证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对于SLE治疗有效。其他几个新型B细胞靶向药物,如抗CD22单抗和人IgG Fc段与BLyS结合肽的融合蛋白,Ⅱ、Ⅲ期临床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尽管如此,贝利木单抗获批SLE适应证是SLE生物靶向治疗史上的突破,它证实B细胞靶向药物在SLE治疗中的可行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贝利木单抗的Ⅲ期研究结果显示的总体SLE治疗反应率(SRI)比安慰剂组提高了12%~14%,疗效优势并不显著,并且约42%的SLE患者未从治疗中获益。期待更多高效B细胞靶向药物的研发。


 

T细胞靶向治疗也初显成效。针对细胞毒T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的拮抗剂abatacept虽然在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中未能证实其疗效,但是动物实验或临床应用均显示出对SLE的效用。因此,CTLA-4拮抗剂在SLE治疗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此外,抗CD40L单抗治疗也表现出较好结果,有望成为治疗SLE的新型靶向药物。


 

除针对B细胞和T细胞之外,细胞因子靶向药物在SLE治疗中也被证实具有较大的潜力。针对Ⅰ型干扰素(IFN)的靶向治疗在初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有望成为新兴治疗SLE的靶向药物。而针对白细胞介素(IL)-6及其受体的治疗尚在研究阶段,其治疗作用并不明显,但拮抗IL-6受体表现出对SLE的治疗潜力,可以明显改善SLE疾病活动性和降低抗dsDNA抗体的水平。另外,IL-12、23抑制剂在Ⅱ期临床研究中也显示出不俗的疗效,Ⅲ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在不久将来,会有更多的细胞因子靶向治疗药物加入到SLE治疗当中。 


 

纠正免疫失稳态是生物靶向治疗的核心


 

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失稳态密切相关,而调节性T细胞(Treg)是维持这种免疫稳态的重要因素。SLE患者体内存在IL-2生成不足和Treg功能受损,而IL-2对于调节性T细胞(Treg)的分化和功能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证实,SLE患者应用低剂量IL-2治疗有显著效果,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同时,低剂量IL-2还具有选择性上调SLE患者Treg细胞功能,抑制Tfh细胞和Th17细胞功能,降低疾病活动性和升高补体水平的作用。接受治疗的SLE患者体内CD8+T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增强,推断低剂量IL-2可能具有增强SLE患者抗感染免疫的能力。


 

最近的一项低剂量IL-2治疗SLE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已经完成,进一步证实了,通过低剂量IL-2治疗,能对SLE患者体内免疫失稳态进行调节,这是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SLE的免疫学新疗法已用于患者治疗或已在临床试验中,并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如间充质干细胞和T细胞疫苗治疗SLE的临床研究。这些新的治疗和探索可能成为SLE免疫治疗法的基石。


 

完善临床研究,推动SLE生物靶向治疗的发展


 

生物靶向治疗是SLE治疗的重要方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仅2017至2018年就有20余项关于SLE的生物靶向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发表。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在SLE生物靶向治疗临床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探究。抗CD20单抗即是例证之一。利妥昔单抗从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其对SLE的疗效,但在EXPLORER研究(无肾受累SLE患者)以及LUNAR研究(狼疮肾炎患者)中均未能达到主要研究终点。
 

 

同样,抗CD22单抗在Ⅱ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在Ⅲ期临床研究中却未能显示出比安慰剂更好的反应率。另外两个B细胞靶向药物blisibimod和tabalumab也都在其临床研究中以失败告终。


 

因此,在SLE靶向药物的研发中应考虑研究人群更为精细化的分层,在设计中注重不同临床亚型对于治疗的反应,同时要合理选择主要研究终点,优化临床研究设计,扩大样本量,这将有助于在临床研究中得到更为准确结果。


 

结语:


 

SLE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理想的治疗药物应该能阻止疾病进展、最大限度降低器官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生物靶向治疗作用于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某一机制或靶点,最大的优点是能选择性抑制自身反应的淋巴细胞,降低不良反应,对机体正常免疫功能无明显损害。


 

就目前SLE的生物治疗现状来看,针对Blys和CD20的靶向药物以及低剂量IL-2已在SLE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和T细胞疫苗治疗以及针对CD40L和Ⅰ型INF的生物治疗也取得了可喜的结果;而抗CD22、抗CTLA-4等其他生物靶向治疗则处在研究阶段。


 

随着对SLE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必将推进生物靶向药物治疗进程,生物靶向治疗将为SLE患者带来新的希望,SLE生物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参考来源:赵义,栗占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靶向治疗时代已经到来[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3):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