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重学科交叉,探创新之源 ——“风湿免疫跨学科讲坛”系列学术活动助力学科发展
自2019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免疫中心开始举办第一期“风湿免疫跨学科讲坛”,迄今已成功举办七期(见下图),每期的报名者争先恐后,成为受到年轻医生欢迎的系列性学术活动之一,2021年8月14日,第七期“跨学科讲坛”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形式,顺利举办。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一系列活动的概况及七期“风湿免疫跨学科讲坛”的精彩内容。

 

图片

 

学术和疫情并行,使命和初心不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风湿病重点实验室和亚太风湿病中心,在风湿免疫学科的临床和研究上一直居国内外前列,开展了多项新型诊断方法及新疗法,不少应用成果已用于患者的诊疗、被国内外指南推荐和引用。为了促进多学科交叉、开展高端学术交流,推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发展,2019年在栗占国主任的带领及何菁教授的主持下开始举办以交叉学科为特色的“风湿免疫跨学科讲坛”。该讲坛的每期会议围绕一个主题,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享前沿进展,并与全国各地风湿免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展开跨学科讨论。

 

既往各届梗要回顾

  • 2019年11月3日在北京举行第一期,聚焦“风湿免疫病的机遇和挑战”,深度解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和治疗最新动态,共同探讨狼疮治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2020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期,聚焦“异常B细胞通路在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机制到应用,全面探讨了B细胞通路与自身免疫疾病的机制与应用。

  • 2020年8月15日在线上举行第三期,聚焦“临床试验设计”,带来了从理论、统计学方法到临床试验设计案例的精彩分享与解读。

  • 2020年10月24日在线上举行第四期,聚焦于“国外风湿免疫医师发展的培训与自身抗体研究的方法学新进展及应用”为主题,分享了美国与新加坡的风湿免疫专科医生成长之路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前沿进展。

  • 2021年1月16日在线上举行第五期,讨论了“微生物与自身免疫疾病”这一话题,涵盖NGS及宏基因组技术的应用、病毒感染的免疫预防及病毒-宿主交互、病毒感染后天然免疫的调节分子机制等内容。

  • 2021年6月12日在北京举行第六期,围绕“免疫相关质谱技术与菌群代谢研究进展”,系统地分享了我国免疫相关质谱技术在风湿病和糖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以及菌群代谢在SLE、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展望。

 

大数据时代,数据在风湿免疫病研究的应用

 

图片

 

第七期“跨学科讲坛”围绕“大数据时代自身免疫病相关的数据和临床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会议主席何菁教授认为,临床大数据有巨大应用价值,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因此本期讲坛邀请了知名统计学专家与临床专家,分享在当前风湿病发展中,数据的统计、挖掘以及临床研究与应用。

图片

 

第一部分 统计学方法论

会议第一部分由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武丽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玉慧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许王莉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邓立宗教授分别带来了《混杂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大数据时代的临床数据分析挖掘之道》的讲座。
许王莉教授以四个案例阐明混杂偏倚的概念:当暴露因素E与某种疾病D之间关联进行定量估计时,犹豫其他因子F的影响致使E与D之间真实关系被歪曲,关联强度被放大或缩小。案例一为抽烟与肺癌,主要阐述混杂因素。案例二、三为男女录取率,案例四为吸烟与死亡,上述案例主要用于阐述辛普森悖论。但是混杂偏倚刻印通过对混杂因子加以在设计阶段和分析阶段控制来保证实验准性。
邓立宗认为,当代社会大量医学数据进行结构化对于有效估算人群健康和期望寿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大数据可提供优化算法人工智能模型,例如基于大数据的AI诊断模型,AI预警模型。临床专家专与数据专家携手分工是数据临床分析的挖掘之道。 

图片

 

讲座结束后,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燕鹰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陈华教授主持讨论,杜燕教授、郭惠芳教授、李英楠教授、李明教授、郭翎飞教授、孙明姝教授和孙月池教授纷纷向两位讲者嘉宾提问,并围绕“临床数据分析中识别混杂因素”和“临床数据化繁求简”展开充分讨论。

 

图片

 

图片

第二部分 免疫性疾病临床大数据研究

第二部分会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茹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谭颖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安媛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杨超教授分别带来了《从狼疮大数据研究中得到的启示》和《健康数据科学助力肾疾病研究》的讲座。安媛教授介绍道,汉族SLE易感基因存在潜在致病作用。我们团队牵头的全国多中心免疫制剂联合方案(CIST)治疗SLE明显提高了本病的完全缓解(CR)率。同时,免疫制剂联合生物制剂可用于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尤其贝利尤单抗具有丰富的临床大数据支持其可控制狼疮疾病活动及延缓器官损害进展。研究发现联合治疗组在统计上优于常规治疗组而且并不增加感染风险。
由于研究数据的多样性,数量大,更新快的发展趋势,大数据分析模式应运而生。SLE大数据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相结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方向。杨超教授带来的健康数据科学是利用前沿技术围绕临床医学应用计算机统计学的方法来满足临床领域的需求。数据科学对于目前肾脏疾病的研究方向可分为大数据驱动的肾脏疾病检测系统,肾脏疾病的风险预测与临床决策支持,肾脏病理研究和环境危险因素研究。大数据驱动研究可以提升疾病负担监测的效率,清晰观察宏观医疗行为,延展危险因素研究深度。学习健康医疗体系可以辅助医学决策,从而提高服务水平。
讲座结束后,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处刘慧鑫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晓麟教授主持讨论,严青然、王涛、郭雨凡、车卫平、赵进军和杨静教授分别向两位讲者提问,并围绕“大数据的缺失处理”以及“医学大数据从人群到个体应用”两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图片

图片 

 

第三部分 数据和真实世界研究策略

会议第三部分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何菁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邓晓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员孙凤教授以及北京人民大学医院李茹教授分别带来了《疫情影响下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选题、研究设计及分析策略》和《亚太地区类风湿关节炎环节率真实世界研究——Lancet RH(WP)文章的分析和体会》的讲座。
李茹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临床缓解是类风湿关节炎达标治疗的主要目标。通过大数据对于类风湿疾病的数据统计,实例的RA缓解率并不高。2021年8月,她和孙兴博士刚发表的Lancet子刊文章证明,约有2.56%-38.44%的患者为临床深度缓解。此外,发现男性、年轻患者、合并症少、激素应用少、生物抑制的使用都更倾向于缓解RA症状。对于临床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存在诸多优缺点,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偏倚和混杂因素,控制数据质量、样本量和研究深度,提高依从性等来提高真实世界研究质量。
讲座结束后,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安媛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罗勤教授主持讨论,陶虹教授、曾丽教授、钟兵教授、邓代华教授、谢彤教授和郭洪涛教授纷纷向两位讲者嘉宾提问,并围绕“大数据的价值提炼”以及“大数据与小样本的breakthrough”两个话题展开充分讨论。

 

 

图片

图片

 

展望前路 探索不止

 

第七期会议结束时,何菁教授总结说,大数据时代让我们发现数据的价值,但数据的处理和真实性决定了价值的大小;只有确保这些因素,才能进一步将大数据与人类智慧相结合,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
 
在既往几期会议上,栗占国教授多次强调,目前风湿免疫科医生仍面临着诸多临床诊治的难题以及对发病机制认识不足。只有通过更深入的研究,不断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患者才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更好的治疗。何菁教授表示,“风湿免疫跨学科讲坛”为风湿免疫学科年轻的同道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跨学科交流平台。我们希望每期的学员都能通过交叉学科交流切磋,提高自己,做出更多创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