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亮相中国免疫学年会 20项临床新成果展示

近日,第十七届全国免疫学大会在山城重庆隆重召开。作为国内免疫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50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临床和研究人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带领的风湿免疫团队共20余位临床及研究人员参会,其中3人进行会议主持,9人大会发言,11人有壁报展示,在大会的多个领域参与,展现了学科的临床和研究实力与学术影响力。

栗占国教授、胡凡磊教授和孙晓麟教授3位受邀担任会议主持人,9位团队成员分别在大会各分会场进行了口头报告或壁报展示。他们围绕风湿免疫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诊疗新进展、转化医学、疑难病例分析等前沿热点,分享了来自北大人民医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报告内容,引发了与会同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展示了团队在科研创新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前沿地位。

胡凡磊教授主持第十七分会场:自身免疫病的基础与临床(二)时段,并作“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基础-转化研究”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及免疫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RA的临床难题和瓶颈,鉴定了清道夫受体SR-A、抗瓜氨酸化SR-A多肽抗体(anti-CSP)、抗瓜氨酸化caspase 14多肽抗体(anti-CCPP)等新型生物标志物,填补临床诊断空白;研发了治疗性多肽疫苗等根治策略,诱导免疫耐受,重塑免疫平衡;构建了自身反应性(抗原特异性)B细胞检测探针,为其靶向清除提供了核心工具。

孙晓麟教授介绍了P2X7R在高耐药风险分子分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成纤维细胞中异常高表达,以及和RA关节破坏相关通路的关联。研究团队进一步采用人源化小鼠模型及非人灵长类类风湿关节炎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实验。结果显示,口服给予P2X7R特异性抑制剂后,关节炎模型动物的关节炎症、软骨及骨的破坏程度均显著减轻,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体重下降、肝肾功能异常或血液学毒性等不良反应。为难治性RA提供了可能的治疗靶点选择。

张照奇副研究员介绍了Fam234a在Th17和Treg细胞平衡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以及和自身免疫性肠炎的关联研究。研究团队研究结果显示,Fam234a缺失的Treg细胞极化和功能增加、Th17细胞极化降低,T细胞特异性缺失Fam234a后小鼠肠炎减轻。为自身免疫性肠炎提供了可能的治疗靶点选择。

韩奕芃博士介绍了课题组对于临床前期类风湿关节炎(preRA)中血清ICOSL及外周血ICOS+Treg上调的观察研究。其研究通过单细胞分析发现在RA滑膜组织中CD25hiTreg中ICOS表达显著升高。同时课题组通过对随访队列发现外周血ICOS+Treg上调的preRA人群在1年内进展为确诊RA的风险增加。 

臧思田博后介绍了课题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神经精神受累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本研究纳入了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42,464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其中8,550例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系统受累。研究共筛选出包括抗神经元抗体在内的62种与SLE神经精神受累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其中被重点关注的生物标志物有望应用于临床诊断。


博士后金善钊做了关于“Single-cell analysis identifies LY6E_hi neutrophils as interferon-responsive mediators of methotrexate resistance in RA”的报告:该研究通过单细胞分析,首次鉴定出一类独特的LY6Ehi中性粒细胞亚群。该群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表现出强烈的干扰素响应特征,并通过增强细胞间黏附与炎症信号,直接介导了对一线csDMARDs类药物甲氨蝶呤的治疗抵抗。这项研究为理解RA耐药机制开辟了新视角,并为开发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新靶点。

此外,侯玉柯、宋子怡、宋章琦、朱丹雪、林文灝、洪以翔、粤蛟、王衍、曾星月等均有口头发言或壁报展示,显示团队的临床、转化及基础研究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