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专家带你看APLAR | 胡凡磊教授:中国方案引领亚太风湿病诊疗新未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5年9月3日-7日,第27届亚太风湿病学会年会在日本福冈的Fukuoka Convention Centre顺利召开。今年的主题是“亚洲风湿病可持续发展”,将会提供多种评估、诊断和治疗常见肌肉骨骼疾病的方法。


会后平台特别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凡磊教授做客“专家带你看APLAR”分享科室团队成果以及大会亮点。


问题1:

请您分享APLAR现场情况?以及您团队的研究成果?

胡凡磊教授课题组会场合影

胡凡磊教授在做大会发言


栗占国主任和何菁主任带领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近20人参会,我本人也带领课题组3位博士研究生共同参会,并受邀在APLAR做大会发言,题目为“New insights into “Autoantigen-B cell-Autoantibod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介绍了课题组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及免疫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临床难题和瓶颈,课题组围绕“自身抗原-B细胞-自身抗体”展开研究,并积极进行临床转化。针对临床仍有超过30%患者缺乏诊断标志物的瓶颈,鉴定了系列新型生物标志物,包括清道夫受体SR-A、抗瓜氨酸化SR-A多肽抗体(anti-CSP)、抗瓜氨酸化caspase 14多肽抗体(anti-CCPP)等,填补临床诊断空白;针对目前药物多为对症治疗,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的痛点,研发了治疗性多肽疫苗,通过纠正免疫紊乱,重塑免疫平衡,有望实现疾病根治;针对发病复杂,机理不清的难题,阐述了B细胞功能失衡及过度活化促进RA发病的作用及机制,并构建了抗原特异性B细胞检测探针,为其功能研究及靶向清除提供了核心工具。

博士生谢阳做口头发言


课题组博士研究生谢阳以“Large-scale multicenter study reveals anti-citrullinated SR-A peptide antibody as a biomarker and exacerbator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为题,在APLAR大会做口头汇报。介绍了一种类风湿关节炎新型诊断标志物anti-CSP抗体,兼具疾病诊断和疾病活动度评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亚于甚至优于anti-CCP抗体,并分享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发挥的致病作用。


博士生刘姝妍做口头发言


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刘姝妍以“Anti-citrullinated procollagen C-endopeptidase enhancer antibody (anti-PCOLCE):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seronega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为题,在APLAR大会做口头汇报。介绍了一种类风湿关节炎新型诊断标志物Anti-PCOLCE,特别是在血清阴性RA、ESR/CRP正常及早期RA患者中也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博士生魏超楠做壁报展示


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魏超楠以“Anti-citrullinated Caspase 14 Peptide Antibody (anti-CCPP) is a Novel Biomarker for Seronega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为题,在APLAR大会做壁报展示。本研究首次鉴定出anti-CCPP作为一种新型、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血清学标志物,尤其适用于血清阴性RA的诊断,有望显著提升RA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准确性,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问题2:

令您印象深刻的会议内容和学术报告有哪些?


Peter Taylor教授做大会报告

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院士Peter Taylor教授以“At risk or very early RA”为题汇报了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最新进展。在关节痛且具有类风湿关节炎(RA)高风险特征的人群中,仅少数未经治疗者会进展为RA,而免疫调节治疗可延缓其达到分类标准的时间,并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目前尚不具备进行全人群筛查的可行性,但风险分层工具的发展有望实现早期识别并转诊至早期关节炎门诊。对于已确诊RA的患者,采用早期干预及治疗达标策略能够获得优异的预后。目前,EULAR 2025 RA管理建议并不主张对仅有“高风险”特征的个体进行常规治疗。


Yuko Kaneko教授做大会报告

日本Keio大学Yuko Kaneko教授以“D2TRA”为题,介绍了难治性RA的最新研究进展。Kaneko教授分享了近年来提出的难治性RA的最新定义及分类标准,并提出“Smart-to-target”的管理理念,强调RA治疗不仅是药物选择问题,更需在疗效、安全性、成本和患者意愿之间寻求平衡,为D2T RA的临床识别与精准干预提供了新方向,实现更人性化的长期管理。


Tomohisa Okamura教授做大会报告

东京大学的Tomohisa Okamura教授汇报了一种新型的、与年龄相关的辅助性T细胞,并将其命名为“ThA细胞”。ThA细胞同时具备细胞毒性和B细胞辅助功能,而这两种功能以前被认为是由不同的T细胞亚群分别执行的。研究发现,ZEB2对于建立和维持ThA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使其同时表达细胞毒性和辅助功能相关的基因)是必需的。ThA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反映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这强烈暗示ThA细胞不仅是伴随现象,而是直接参与致病过程。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鉴定ThA细胞所识别的抗原,以阐明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问题3:

您认为APLAR对于中国学者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APLAR对于中国学者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是一个 “量身定制”的区域性国际平台。它不仅是中国学者获取知识、展示成果、建立合作的桥梁,更是中国风湿病学界提升国际规则制定能力、输出中国方案、引领区域发展的关键阵地。从过去的“学生”和“参与者”,到今天的“同事”和“领导者”,APLAR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风湿病学的崛起,其价值在未来必将进一步放大。






专家及团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