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医”路光华⑪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研究所):免疫迷宫里的点灯人

【编者按】2025年中国医师节以“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为主题,诠释了医者仁心与匠心的双重境界。在健康中国的征程上,1400万名医务工作者,既是14亿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为此,康迅网推出《“医”路光华》系列内容,对话大咖,记录他们以德为灯、以技为刃的动人故事;以多位医者的深情寄语,回溯医学传承的足迹,聆听当代“医”声。愿这些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医学的温度与高度。


20万次选择背后的信任

202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门诊量突破20万人次。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辗转求医的患者——他们拖着行李箱从江西、东北、新疆而来,病历袋里塞满泛黄的检查单,眼神中交织着疲惫与期待。

“我们是被病友推荐过来的。”候诊区里,这样的对话频频响起。而引领这群患者的,不仅是国内首个亚太风湿病中心、国家临床重点学科、风湿免疫研究所的金字招牌,更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信念:“没有缓解不了的风湿免疫疾病,信心要传递给患者。”

“筚路蓝缕”到“国际前列”

翻开科室的画册《足迹·追求》,扉页上鲜红的底色与飞扬的金色字样,记录着一支团队的40年热血。20世纪90年代,风湿免疫病在国内尚属边缘学科,许多患者被误诊为“关节炎”或“疑难杂症”。而今天,这里已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拥有140余人的临床科研队伍,牵头973计划、国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120余项国家级课题,以及30多项全国多中心研究。

学科带头人栗占国教授曾这样定义目标:“国内最好的风湿免疫学科之一。”该定位已经达到,其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要求。年轻医生们笑言“怕”他——查房时一个诊断依据不充分,就会被追问到汗流浃背;科研课题若缺乏临床价值,会被直接退回、重新思考。但正是这种“锐意进取”的基因,让团队在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领域的诊疗标准被写入国际指南。

临床与科研的“双向奔赴”

风湿免疫疾病常被老百姓称为“不死癌症”,病情复杂如迷宫,而这里的医生们让临床与科研“双向奔赴”,为患者开辟出一条生路——“临床过硬是根本,科研是照亮迷宫的火把”,这一理念贯穿科室40年。

每周的大查房是全院最火爆的“课堂”,讨论重症病例时,一句“如果这是你的亲人,你会满足于目前的治疗方案吗?”常让年轻医生陷入沉思,继而激发出更精准的诊疗方案;而实验室里的灯火同样长明,低剂量IL-2疗法修复T细胞平衡、PRINT长疗程强化方案降低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率等突破,都源于临床中那些让医生夜不能寐的难题。

在这里,科研从不悬浮,一篇篇论文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患者数据,一个个专利转化的是诊室里积累的经验,研究不是为了晋升,而是为了让更多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这种从病床到实验室再回到病床的循环,让团队的治疗方案多次被国际指南推荐,也让那些曾被判“无法缓解”的患者,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每个人都是“发光体”

走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研究所),栗占国教授案前墙上“诚以修身,信以立世”的书法不仅是他的人生信条,更是整个团队的精神底色。

这支140余人的队伍里,27位课题组长/研究员各有所长——苏茵教授深耕类风湿关节炎的精准诊疗,张学武教授探索免疫相关不良妊娠的突破性方案,何菁教授聚焦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每位专家都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光源”。

围绕患者至上,打造一个学术型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非常重要。同时也要用人得当各尽其职”这是栗占国教授领导团队的方针。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有分工,有合作,这种清晰的职责划分让团队像精密运转的齿轮组。

而护理团队则是另一道风景线:她们不仅要完成常规的注射与监护,更要为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设计防骨质疏松方案,为焦虑的患者提供心理疏导。

“当日事当日毕,再晚也比第二天早”——这是科室的工作准则。在这里,从资深教授到年轻医护,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光,最终汇聚成照亮患者生命的光束。

传承“微光”成炬

“医生强,学科强;学科强,医院强;医院强,医生强。”这句写在画册扉页的话,揭示了科室发展的密码。

在栗占国教授提出和推动的百千万人才计划培养下,学科已涌现出11名博士生导师、7名博士后导师,27位PI承担国家级项目,发表SCI论文近600篇;培养出15名博士后127名博士54名硕士。为国内风湿免疫学界培养出逾百名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及学术组织主委、副主委;其科主任研修班学员1300余人次;主办的8个系列会议及学习班已培训学员近万人次。更难得的是,风湿免疫科内部这里形成了“一人一题一方向”的学术氛围,每个人都能在临床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

图片

作为教师,栗占国教授主编的《风湿免疫病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本专业首部器官系统教材,连续15年主译的《凯利风湿病学》(第8~11版)成为全国风湿科医师的必备教科书。他常对学生说:“只靠八小时很难成为好医生”,在他的带动下,全科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室的大查房被全院住院医师及学生们称为“学术盛宴”,从诊断思路到国际前沿,从规范治疗到个性化方案,每次查房都干货满满。

“至暗”处种下希望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走廊上,总能看到匆匆而过的白大褂身影——他们或是抱着厚厚的病历赶往门诊,或是低头讨论着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坚持为每个疑难病例多思考一种可能,坚持将实验室的发现转化为临床方案,坚持多年积累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医者。

这些坚持如同点点微光,最终汇聚成照亮风湿免疫领域的星河。而这条星河最动人的光芒,或许就藏在那些被病友反复传抄的医师出诊时间表里,藏在24万份沉甸甸的病历档案中,藏在每个重新找回生活希望的患者眼里。

编辑丨冯熙雯

审稿丨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研究所)

审核丨张广有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学术网站,了解更多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