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消息
2025年7月1日
我们迎来党的104岁生日
自南湖红船承载人民重托
与民族希望扬帆
历经风雨洗礼,闯过惊涛骇浪
铸就领航中国破浪前行的时代巨轮
6月28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主题是“守初心·强作风·精管理”
这不仅仅是严格的要求
或是美好的愿景
更是 “人民人”生动实践的写照
大会主题宣讲环节
深情讲述 “人民”故事
展现107年百年老院
岁月长河中的动人篇章——
《始于平凡 追求卓越》
风湿免疫科栗占国教授的故事
讲述人:风湿免疫科党支部姚然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曾讲过:“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今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特殊日子,我要向大家讲述一位,将平凡工作做到极致的共产党员的故事。他就是风湿免疫科栗占国教授。“做医生不负患者;做教师不负学生。”这句朴实的话语,正是他三十年如一日践行的信条。
1998年,当栗占国教授放弃哈佛医学院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时,国内风湿免疫学科刚刚起步。当时的免疫科,只有几张病床,医护人员不足十人。面对简陋的条件,他没有抱怨,而是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规范诊疗、建立数据库、引进先进技术。为了提升学科影响力,他将“免疫科”更名为“风湿免疫科”。两字之差,却让更多患者认识了这一专业。
在栗教授带领下,风湿免疫科已有130余人,跨越式发展成全国风湿病诊疗的“标杆”。他提出并践行了风湿免疫专科“百千万”人才计划,创立、主办了17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搭建了8个国内国际交流平台,广育英才。他是第一个同时担任国际风湿病联盟和亚太风湿病联盟主席的中国人。建立国内首个“亚太风湿病卓越中心”,成为全球知名的风湿病研究中心之一,让中国在国际风湿病领域有了更多机会和话语权。
在他看来,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他常说:“不敢碰疑难重症的医生,很难成为好医生。”这句话背后,是他对医术的追求。一位外地患者因反复咳嗽、呼吸困难辗转多家医院,气管切开后始终无法拔管。当患者找到栗教授时,已经对治疗、甚至对人生失去了信心。栗教授仔细检查后,确诊为“复发性多软骨炎”,并告诉患者:“没有治不好的免疫病,你一定能治好”。经过规范治疗,患者最终完全康复。他激动地说“求遍了全国,终于找到给我诊断,还治好病的大夫”。正是这种对患者的关爱,对临床工作的极致追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在患者中拥有极好的口碑。
“世上不缺努力的人,但缺少持续努力的人。”他理解大家门诊病房常规工作繁忙,再去做研究,会有困难。但优秀总是少数,付出才能有收获。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对标职称和资格评定,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引领扶持每个人的成长进步。“一个不能少”是他长期以来的要求。他把握前沿进展,指导一人一题一方向,使每个人都能立足临床主动创新。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导师团队获批国自然重点10项,每年获批国自然4-9项,累计获批150余项。团队中负责国家、省部级项目就有27人,博导11人,博后导师7人,13人发表了46篇CNS及Lancet等子刊,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带领团队走在风湿病研究最前沿。
作为教师,他深耕教学一线,主编的《风湿免疫病学》,是北大医学首部器官系统教材;连续15年主译了四版《凯利风湿病学》,成为全国风湿科医师必备教科书,获“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奖。
对学生培养,他更是亲力亲为,注重临床实践的同时,十分看重学生们临床思维和方法的训练。每次查房,就像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从诊断到治疗,从国际惯例,到临床规范,旁征博引,干货满满。他探索推动“三段式”病历书写,培养出了120多名优秀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学生有很多已经成为风湿免疫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栗老师总是亲自指导每一个学生的课题,强调“在投、在写、在做、想做”的四层次规划;总是耐心地为每一位学生修改稿件,手把手帮助学生成长进步。他常说“只靠八小时很难成为好医生”。在他的带动下,全科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他用爱与责任点亮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火炬,让风湿免疫科每个个体都闪闪发光。
栗老师将毕生所学倾注家国。他将获得的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奖金与积蓄共计百万元全部捐出,已资助百三十学子;更将医学部“教学成就奖”二十万元建立医院“教学创新基金”,奖励在器官系统教改中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他用爱浇灌青年,托举教育人才的未来。
始于平凡,追求卓越!栗占国教授用30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什么是医者的仁心。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把平凡工作做到卓越的力量,看到了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让我们跟随前辈的足迹,创造新时代辉煌!
供稿 | 宣传中心
责编 | 余弦
视频 | 田竞冉
排版 | 师欣楠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