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 图文组件

  风湿消息

《医师报》刊文介绍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教授——“于微深处见精神”
《医师报》刊文介绍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教授——“于微深处见精神”
作者: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时间:2013-6-6 15:41:00    浏览次数:2912 次

 

 

    二十多年前,国外对风湿病学已经非常重视。但那时的中国,风湿科从业者屈指可数,年轻医生的眼光大多停留在肿瘤、心血管等热门领域。事实上,风湿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脏器损害重、迁延不愈带来病痛如同恶性肿瘤一样吞噬着患者生活的希望,同样是一类值得关注的重要疾病。

 

    当年,正在哈佛留学的栗占国深知风湿免疫专业在中国的现状——这个庞大患者群需要规范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因为经过合理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缓解甚至完全康复,并非传说中的令人生畏。

 

 

 

    医生是在治病人 而不是治病

 

 

    “医生是在治病人,而不是治病。多出一个‘人’字就大不一样。”

 

    栗占国长期工作在风湿病临床一线,他说:“精于临床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基石。风湿病临床表现复杂、多系统性损害的特点导致这类疾病诊断困难。要做出准确的诊断,必须具有扎实的临床功底和见微知著的本领。”

 

    曾有一位病史逾30年的老年女性患者,已被诊断“类风湿关节炎”10余年,但多次治疗仍无效。栗占国在检查时发现,虽然患者双腕关节活动受限30年,但临 床表现、关节损害和影像学损害并不明显。他看到患者右手腕处有一块不大的瘢痕,于是追问病史,患者说她烫伤过很多次,手的温度感觉减退。栗占国意识到这不 是简单的类风湿关节炎。究竟是什么?1868年,法国一位神经学家首次报道了一种称作神经性关节病的疾病,是由神经感觉和神经营养障碍导致,是否是这种疾 病呢?栗占国随即让患者做颈椎核磁等检查。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证实的确是由脊髓空洞症引起的神经性关节病。

 

    其实,对于神经性关节病,风湿科医生并不陌生,由于临床较为少见,很难想到和做出诊断。只有当具备强烈的为患者去除病痛的责任心、敏锐的“临床嗅觉”和深厚的知识储备时,才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深入探究以明确诊断。

 

    记者了解到,栗占国所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院大会诊的疑难病例会诊中,半数以上属于风湿免疫病或与免疫相关,这充分体现了这门学科的特点。而风湿免疫科更 是收治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疑难危重的风湿免疫病患者,成为全医院收治外地患者最多的临床科室之一。一天,栗占国的门诊来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她生活完全无法 自理,在长达 8 年的病程中,反复出现癫痫发作、心脏内赘生物、贫血、血细胞重度减少等症状,长年就诊于多家医院的神经内科、心内科、血液科,后因全血细胞减少无法手术治 疗心内膜赘生物,辗转来到栗占国的特需门诊。仔细追问病史时,栗占国发现,患者 20 余年前就出现血小板减少、脱发、雷诺现象以及神经系统、心脏病变,于是很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经过正规的治疗,患者癫 痫得以完全控制、血象正常、心内膜赘生物也完全消失,恢复了健康。患者和家属感激万分,称栗占国的治疗使她重塑人生。

 

    栗占国经常对学生讲:“将患者当亲人,你会怎样去诊治?如果诊治困难你一定会想尽办法找高一级的医生讨论,或者请专家会诊、查文献,甚至会去做研究。”

 

 

 

    只靠八小时工作 很难成为好医生

 

 

    他推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科室精神,鼓励个人和团队共同发展。

 

    多年来,栗占国发展学科的思想一直是“国际一流的风湿病诊治中心”,但是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要打造优秀团队,培养一批临床水平过硬的风湿病学医师。他注重临床实践中的传帮带、注重临床思维训练,强调要用“心”做医生、管患者。

 

    每周一次的全科大查房是科室医生紧张又期待的时候,栗占国会在患者床旁详问病史,捕捉重要临床线索,提炼临床问题,循循善诱地讲解如何安排检查从而解决问题,直至明确诊断。他生动地将抽象的临床思维过程展示给大家,每每都会使听者获益匪浅。

 

    临床上,他最爱“挑刺儿”,比如早交班时发现哪些患者的处理欠妥,他会马上问明究竟,“点”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案,并提醒当事医生及全科注意,避免类 似事情再次发生。必要时,会在科内业务学习中安排讲课及讨论。他总说,如果患者入院一段时间,还未明确诊断或者病情进行性加重,一定要密切、动态地观察病 情,不断反思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效果为什么不好、是否需要安排新的检查和会诊,要用“心”琢磨与思考。在他的影响下,全科树立起“让每个经治的患者都能得 到医生最用心、最合理的诊治”的观念,也因此培养出了临床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过硬的团队。

 

    他指出:“由于风湿免疫病病因不清,疗效还不尽人意。不仅要靠临床规范化治疗,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疾病的本质,从而解决最棘手的临床问题。”他带领团 队申请到 973 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风湿病重点实验室等,指导其团队从临床中捕捉科学问题,进而转换成科研,并用于临床诊治。

 

    有一次,栗占国给他曾经的学生、现已是教授的张学武医生一个小纸袋,上面赫然三个红字“清洁袋”,不过顶端有一行字,他指着字说:“你看看这个,我们或许 可以做。”张学武说,那是他外出途中随手写的新想法。栗占国每次出差途中必做两件事,第一是带着学生的文章,在飞机上、宾馆里修改好;第二是整理思路和记 录灵感。

 

    勤奋、敬业是他对团队成员的基本要求。团队成员安媛医生笑称:“主任有句‘名言’——只靠八小时工作很难成为好医生。”因为日常的临床工作只属于兢兢业 业,想要提高必须额外付出。正是这种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现团队中已有 15 人为在职教授 / 副教授;数位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注:临床医生获此称号较难)、教育部优秀人才、北京大学优秀人才等称号;20余人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英文论著;近 20 人作为项目负责人各自主持至少一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

 

    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的已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过的医生也已成为各地的学术骨干、科主任或地方学会主委,在各自医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术头衔 只是提供了做事的平台

 

 

    “有了机会和平台,就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更好地带动并影响学科发展。”

 

    栗占国担任着不少重要的学术职务,包括国际风湿病联盟主席、亚太风湿病联盟主席及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还获得了包括 973 首席科学家、吴杨奖获得者等多个荣誉称号。2010 年,他还被美国洛克菲洛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评为风湿病领域唯一的 CMB 杰出教授。他说:“学术头衔只是提供了做事的平台,或者说是机会,能不能做好完全看个人。有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就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更好地带动并影响 学科发展。通过加强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国内的研究水平,提升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风湿病学飞速发展,甚至部分临床研究走在国际前列。“可以说,我国风湿病学正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已到了质变和飞跃的时候。”   

 

    目前为止,栗占国已为国内学者争取到数十次的大会发言及奖学金;发起并组织了亚太风湿病联盟的第一次针对亚太地区国家四种风湿性疾病专家共识的撰写;还为 普及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组织了亚太中国行系列巡讲;争取到2016年亚太风湿病联盟年会首次在中国的主办权。值得一提的是,他发起并主办的连续四届的 “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已成为类风湿关节炎领域最高规格的国际性年会。《Arthritis Rheum》杂志前任主编、Duke大学风湿免疫科主任David S Pisetsky教授在参加“第四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后,于权威杂志上撰文,将之喻为“长城脚下的学术盛宴”。

 

    栗占国给自己的未来设立了三个任务:坚持临床与科研并举、打造临床能力过硬的学术型精英团队;推动我国风湿学科发展,让我国的风湿病学研究在国际上发挥重 大作用;在亚太风湿病联盟主席任期内,促进和开展风湿病临床相关研究项目,为发展中国风湿病学科提供更多机会,为更多医师提供资助,并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 亚太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风湿病领域发展。

    他给自己设定的任务很艰巨,但是他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

    线索推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点评

    业精于勤,术精于专。专注于临床,时刻以患者的需求为己任。专精于学术,追求卓越、医教研齐头并进;在浮躁而信仰匮乏的当下,他依然坚守着务实、求真的信 念,坚持着为医学而奉献终身的理想。他将一个团队带向新的彼岸;他与同道们一起让中国风湿病学走向世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   柯扬